第六届国际社区支持农业大会/第七届中国社会农业(CSA)大会纪实 由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国际社区支持农业联盟主办,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政府、分享收获(北京)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国仁城乡(北京)科技发展中心(小毛驴市民农园)承办的第六届国际社区支持农业大会/第七届中国社会农业(CSA)大会,于2015年11月19日—21日在北京市顺义区阳光丽城国际会议中心顺利举行。CSA全称是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社区支持农业),又被雅译为社会生态农业,它提倡生态农业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方式,缩短了人与食物、消费者与生产者的距离,构建互信、友好的良性城乡关系,提倡“食在当季、食在当地”,其形式主要包括会员制宅配的农场、农夫市集(Farmers' Market)、消费者合作社(Consumers’ Coop)、观光农业(Agri-Tourism)等。国际社区支持农业联盟从2004年开始已先后在法国、日本、葡萄牙、美国等国家举办了五届,此次是第六届。而自2009年开始,社区支持农业与国内传统的生态农业理念相结合,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运作模式,至今已是中国第七届CSA大会。 
大会主持人温铁军老师 本届CSA大会围绕“生态农业与乡村建设”展开,以“公平交易、地球关怀、人文关怀、文化多样”为议题,举办了超过三十场讲座与论坛,到场国际嘉宾78人,国内嘉宾105人。19日当天,共有来自29个国家的700余人参加了大会的开幕式。三天平均每天参会人员500人左右。大会有机农夫市集一共到场81家商户,其中北京45家,三天人流量约2200人。 19日开幕式上,国际社区支持农业联盟主席Andrea Calori、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韩景阳、农业部市场经济信息司副司长王小兵、顺义区人民政府区长卢映川、国际社区支持农业联盟副主席石嫣出席了会议并致辞。国际有机运动联盟(IFOAM)会长Andre Leu,国际社区支持农业联盟(URGENCI)荣誉主席Elizabeth Henderson,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做了大会主题发言。Andre Leu回顾了全球有机运动的发展过程,从有机1.0到有机3.0,并指出了第三阶段的特点:包括通过创新吸引更多的农民选择有机领域;地方和区域性的实践改进;通过多种方式来保证诚信;广泛可持续性利益的包容;从农场到最后成品的整体授权;追求真正的价值和公平的价格。发展有机农业特别要注意的是保证市场多样性。他还介绍了参与式保障体系,这也是这次会议的一大议题之一。Elizabeth Henderson则跟我们分享了农场建设的一些宝贵经验,提到了关于生产者与消费者相互关系的原则:互助;对生产的认同;价格决定过程中的相互让步;增进友好的关系;自我分配;民主的管理制度;尽可能的向不同群体学习;坚持合适的规模;稳定的发展。温教授最后介绍了社区支持农业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谈到发展生态农业要从农民的需要出发,有许多志愿者与农民结成互助组,对乡村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他指出,农业发展也经历了从1.0到4.0的过程,如果说前三个阶段分别是传统农业、产业化农业、服务业多元转型农业,那么第四个阶段则是以生态、社会加互联网为特征的。 
农业部市场经济信息司副司长王小兵
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韩景阳
国际有机运动联盟(IFOAM)会长Andre Leu 19日下午,一共举行了三场国际论坛。分论坛A上半场讨论了CSA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一片土地上需要种植多样的物种,生物有多样性才能保护粮食主权。除此之外,我们应该关注生产者、消费者以及生态系统的安全健康。这样CSA才能持续发展。下半场讨论了不同类型的农业与气候变化的关系,CSA有固碳、改良土壤的作用。学者皮埃尔介绍了关于气候变化的研究,孟凡乔老师介绍了中国有机农业的最新统计数据。  地球公民大学校长皮埃尔·韩维 分论坛B上半场讨论了CSA的生产管理,比如如何做一个CSA农场的规划。演讲者们分享了自己做CSA农场的经历与策略。下半场谈到了多样化的CSA生产的方式可以培育土壤,保持农场生态健康。演讲者分享了如何达到自然里平衡状态的丰富经验,杀虫剂和化学品用得多,病虫害就会更多,更会破坏环境和土壤。轮作和培育土壤是最重要的方法,可以让作物更健康。我们也应该按照气候耕种,这样人也会更健康。  分论坛B下半场的嘉宾座谈 第三个论坛是CSA生产者的研讨会,参与者们纷纷奉献自己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方法与技巧,比如有一位加拿大的演讲者,他提出了如何11个步骤让一个CSA成功。来自非洲的朋友表述了CSA的重要性,CSA让生产者可以得到有尊严的农耕生活。农场主伊丽莎白则是把预算向会员公布,会员们看后主动愿意用更高的费用购买产品。澳洲的演讲者则谈到了他的CSA如何创始,如何得到了他的会员的投资与帮助。 
CSA生产者的研讨会 同时进行的还有四场国内论坛。国内论坛一的嘉宾们分享了各自在乡村建设上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温铁军老师进行了国际发展经验的比较,廖晓义老师强调了在乡村保留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乡村社区的建设,李昌平老师介绍了内置金融如何让村民获益,左靖老师介绍了碧山计划的经验与教训,张德元老师分享了小井庄的资金互助实验和村企合一的实验制度,何慧丽老师介绍了兰考的情况,并请当地建设的参与者们发言。 
何慧丽老师及扎根兰考的建设者们 国内论坛二围绕着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为案例展开。莲都区以政府为主导,发展养生农业、进行乡村再造,各企业家与学者对这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都深表赞同,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丽水市莲都区郭巧燕副区长主持论坛 论坛三是大家都很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谈到了消费教育的重要性、多元性和艺术性,如何可持续地生活,有机食品如何有利于身心健康,分享了自给自足社区的案例,以及CSA的农场应该与消费者建立什么样的关系。论坛四的参与者们都是返乡从农青年,他们介绍了自己的案例,比如如何组建合作社,种生态稻谷,如何做一个小而美的农场,如何改变自己家乡的面貌。
海南返乡大学生志愿服务队联合创始人胡诗泽 20日上午的国际论坛中,在会前参观了北京当地农场的嘉宾们讨论了农场拜访的感想,提出要以人为本,既要关注消费者的健康,又要关注生产者的健康与贸易的公平。叶敬忠教授做了关于传统农民生活状态的演讲,提出既要关注新农人,也不能忘记传统小农,收获了满场听众的起立鼓掌。  国际嘉宾分组讨论北京农场拜访收获
叶敬忠教授演讲 当天下午的分论坛中,各国嘉宾讨论了国际CSA联盟能如何帮助在新的国家推动CSA,现在已有CSA的国家如何互相交流,CSA如何让消费者更多地参与进来,学校等地如何建立自给的农场,日本的CSA网络TEIKEI(提携)如何运作。并介绍了美国与加拿大的两个CSA联盟如何支持农场或农场小组。  国际CSA联盟主席Andrea Calori 20日全天共有九个国内论坛。论坛五“文化寻根与乡村复兴”首先由王景和记者分享了他在全国农村调研、摄影、做报导及出书的感受,思考村庄的价值、变迁和未来乡村的模样。蒋处长强调了志愿服务、村庄设计、创业精神和能力对乡村建设的重要性。来自湖南的王延辉分享了自己的自然农法,及由此衍生的在农场的精神生活,北京的杨德禄分享了洼里村为奥运会整村搬迁后,如何靠本村居民实现了村庄文化的保留及收入的增长。来自福建的孔庆平讲述了西昆村以传统文化治村的理念。接着阿戴与赵阳两位老师都讲到了自己对故乡、对村庄的感情,及相应的实践。最后由来自北京的黄志友介绍了小毛驴的市民农园。
原新华社记者王景和 国内论坛六讨论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介绍了栾川县、重庆北碚区、天津市西青区第六阜村、三元农场的案例,国内外市民农园、美丽村庄的情况,以及互联网在其中的作用。上午的论坛七和下午的论坛十从技术的角度分别讨论了CSA农场应该如何做种植和养殖,种植中谈到了肥料、种子的来源,外部土壤与空气的影响,种养的结合,人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养殖论坛介绍了对不同养殖方式的看法,个人养殖的经历,美国养殖业的情况,各家养殖和销售的方法等。  养殖论坛组织者,原分享收获养殖组负责人武洲 下午国内论坛从分论坛八——米展论坛开始,论坛上讲到了米可以制成的不同美食,生态生产的米有利健康,不同品种的米有什么区别,中国农耕文明中的优秀发明,米与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不同地区米的种植方法和案例等等。分论坛九强调了种子的重要性,讨论了种子网络和育种的参与方式、种子公司的影响、农民权益与种子的关系、云南石头村老作物升级的案例、广西的制种和生态农业案例、老品种的意义等话题。 分论坛十一以“互联网+农业”为主题,也是大会热点之一。李志起先生将互联网+农业比喻成为男+女=基因重组,让我们对互联网+农业充满了更丰富更美好的想象。第一位发言嘉宾程存旺介绍了他如何从人大的硕士,变成农场主,在农场主岗位上工作了7年最终变成生态农业中为IT服务的CEO;来自天安生活的王维,介绍了她进入这个行业的背景和现在经营的以生产内容为核心的有米日志,日志是跟消费者连接、跟第三方平台连接最重要的东西。京东集团投资与战略事业部的禚连春分享了京东在电子商务行业领域如何建立城乡之间的纽带;第四位是“e城e乡”发起人赖建宇,介绍了“e城e乡”项目计划,他用中国10年间消失90万古村落的例子告诉我们开启这个项目的迫切性,他们的计划是推广、连接、数据、交易,希望更多的人到乡村来找周边的乡村。最后一位发言的是“太行山山之孕土特产”淘宝店铺创始人杜千里,介绍了今年来做电商所遇到的一些困难和解决方式,最后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农产品,只要通过自身的努力,都可以找到一个方法,适合网上去销售。
“互联网+农业”座无虚席 分论坛十二“构建社区复原力-合作社作为载体的生态农业”论坛中,中华猪王张育贤介绍了他极具特色的养猪场,蒲韩社区卫淑丰介绍了合作社所做的服务和与永济市的合作,来自内蒙古的浩毕斯噶拉图分享了将草原生态畜牧业产品和消费者的需求结合的经验。来自广西陈塘村农业种植合作社的徐华朝分享了合作社跟消费者之间的故事;中国大豆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刘登高认为中国应该发展合作社组织体系满足乡村建设;北京市顺义区农民合作社联合会会长焦庆海告诉我们合作社是通过桥梁和纽带建立互动,要抓紧行动,生产者跟消费者结队,消费者找生产者结队。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旗哈日高毕牧业合作社执行董事 浩毕斯噶拉图 分论坛十三讨论的是“参与式保障体系(PGS)与社会农业的本土创新之路”,青澄计划负责人李管奇介绍了青澄计划的内容,并提出了PGS的主体是谁,农民如何参与的问题。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的召集人常天乐介绍了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对PGS的看法,认为PGS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支持小农户。韩磊分享了以在地化合作社形式来尝试探索,如何综合服务构建在地化的PGS体系。返乡青年魏长与我们分享了他做了PGS的尝试。参与式保障体系研究会秘书长的周海燕介绍了现在准备当中的PGS的项目:农禾众信、大连向日葵PGS、人民大学乡建团队做的PGS的项目和合肥新农人农夫市集的PGS;上海农好农夫市集联合发起人蒋亦凡强调了地方社群参与在PGS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来自香港社区伙伴PCD的陈宇辉给我们展示了PGS背后的理念和探索实践;长春云凤农牧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李云凤分享了自然农业技术支撑下的PGS运作;最后的圆桌会议上,各位嘉宾一同分享了实践和想法,并讨论了面临的挑战。
PGS圆桌会议 21日上午,CSA联盟的合作机构代表从食品主权、保障体系、市场、政府支持、管理制度多个角度阐述CSA的作用及需要的支持。在随后的大会主题演讲里,周立教授介绍了中国不同CSA模式,提倡消费者要成为农民的自家人,带动整个体系的变化。来自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的希契曼女士强调了团结经济、本土社区、本地食物生产的重要性。美国的高尔特教授介绍了美国的CSA发展情况,虽然有很多有机生产,但是还是与CSA不一样的大规模单一种植。一方面CSA在美国发展很快,但是同时CSA农民的收入并不高。
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驻国际CSA联盟代表Judith Hitchman 国内的分论坛十四以“CSA农场生产如何建立与会员的信任关系—我们需要PGS吗?”为主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最终在一些方面达到了共识,比如做农业要诚信,要有爱心,还要学会利用社会资本(如媒体等)来构建消费者和生产者间的信任。最后论坛提出建立联盟来帮助农户扩大市场,推动农资的发展,如互通传统种子、共享生物肥料信息等等。
分论坛十四嘉宾 分论坛十五主题为“社会企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六位嘉宾讲述了自己的亲身案例。从中有几条共识,首先社会企业产品和服务要做到最好,产品不好讲,再多情怀也无用;其次,做社会企业要面向很多消费者,因此要更关注消费者的习惯,对于每个做社区支持农业的农场,因为规模没有那么大,品种不可能太多,如果单纯自己面向消费者,消费者就觉得很单调,所以必须集中在一起;第三,要坚定自己帮助小农的本心; 第四,应该学会合理使用互联网。  帮助藏民卖蜂蜜的女记者马金瑜 分论坛十六内容为“乡村社区营造”,五位嘉宾展示了不同的案例、不同的想法,让我们看到了更多接近自然的景观建筑及这些事物背后的观念。几位嘉宾从一个点介入,试图推进乡村改变,有很多阶段性的困难致使成果不太圆满。但更重要的是有人已经开始做了,行动改变世界。相信我们从小事开始做,乡村就可以慢慢得到恢复。  花莲朴门永续生活协会理事长邱奕儒 21日下午的国际论坛A谈到了参与式保障体系(PGS)可以如何建立信任,如何支持CSA的发展。分论坛B讨论了如何让年轻人获得土地、保护土壤,以从事生态农耕的事业。分论坛C上倡导团结经济,捍卫食物主权与小农利益,讨论与政府及各机构的合作,建立本地的生产者、消费者网络等等。
美国CSA 农场主、作家,Scott Chaskey 而整个下午第一报告厅内都在进行中国乡村建设与PGS的总结汇报,首先由几位学者梳理了中国乡村建设的历史,农业的多功能性,当地文化的保护,中国当前乡建事业的发展,青年人才的培养等情况,李云凤大姐介绍了她的自然养猪法,何志雄最后介绍了中国乡村建设参与式保障体系的建设。 闭幕式之前,与大会同时进行了三天的农夫市集也落下了帷幕。农夫市集里,全国各地中小型生态农人、农场、合作社齐聚一堂,除了能满足赶集市民的口腹之欲,还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民俗文化展示、匠人手工艺品、公益组织的展示等等。
藏区产品  洼里手工  顺义区卢区长参观市集 闭幕式继续由温铁军老师主持。开场由周泽江先生与伊丽莎白女士分别对国内和国际论坛这三天讨论的内容进行了总结。之后,温老师请出了大会的厨师志愿者队伍,在场的人报以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表示感谢。接下来,由中国乡村建设参与式保障体系(RRPGS)的代表们共同宣布了RRPGS的诞生,温铁军及周泽江老师为RRPGS揭牌。国际CSA联盟也深受感染,由各代表共同宣读了国际CSA宣言。由于今年是联合国国际土壤年,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将各地的土壤带到了现场,汇聚在了一起,代表CSA对土壤的守护。之后,石嫣博士回顾了中国CSA的发展,并宣布了中国CSA联盟的成立,从此中国CSA的发展又多了一个互相交流与支持的平台。  中国乡村建设参与式保障体系揭牌
中国社会生态农业CSA联盟成立
侗族大歌表演 闭幕式在来自贵州黎平的原生态侗族大歌《布谷催春》中结束。大会虽然就此落下帷幕,但中国社会生态农业的发展将如结束曲《布谷催春》一般,在生态文明的呼唤下,迎来春天。 |